坏很小,虽然德国政斧背负高达60亿金马克的战争债务,但财政情况比英国稍好一些,加上跟中华帝国的关系比较好,陆续又从中华帝国获得了数亿龙币的贷款,因此德国海军的经费较英国海军要宽松一些。
尽管这样,德国海军在四大造船厂动工建造的四艘超级战列舰还是因资金不足和德国民众拒绝建造战争工具而停工了。同时,德国海军的军费开支也被魏玛共和国议会削减,因为庞大的德国海军军费开支和战舰维持费用极为高昂,就像一只巨大的吞金兽一样,疯狂吃钱。海军拨款被削减了一大半,使得德国海军也不得不面临资金不足而被迫削减海军预算的问题了。
而对于中华帝国海军来说,庞大的海军维持费用并不是问题。海军部官员们在用各种理由说服了皇帝和国会后,得以继续维持这个规模。
公元1918年8月,英德两国同时让步,中华帝国取得了海军裁军谈判的主导权。
8月2曰,中华帝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五个常任理事国经过长期的“不愉快”的谈判后,最终达成一致。
在这一天,五个常任理事国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条约分为24款282条,附件中还包括2款8条,总计26款290条。
条约的主要内容就是限制五个常任理事国的海军军备,限制主力舰的吨位和主炮口径,并规定中、德、英、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以及航空母舰的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等,首次定义了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驱逐舰的统一划分问题,还包括各国的潜艇数量的比例等问题。
按照条约规定,中华帝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五国的海军总吨位比例为12:6:5.5:4.5:3.5,即中华帝国海军保留120万吨的总吨位,英国为60万吨,德国为55万吨,法国为45万吨,意大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