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试验,对于后世的袁隆平一个科学家来说固然是个无法完成的庞大工程,但是在帝国数百个科学家、专家面前,却是很容易的事情。
最后,毕业于北洋大学农业科学院,现任帝国农业大学讲师的李友灿率先找到了杂交水稻的真正原理,并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
有了第一代杂交水稻的本体后,以后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数百科学家齐心协力朝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试验下去,终于在1910年2月,北洋生物研究室最终完成了杂交水稻的研制工作,并成功的种植出了亩产四百公斤的水稻。再次印证了王辰浩的伟大构想,所有科学家们都对王辰浩报以最高的崇敬之情,有甚者直接称王辰浩为天神转世。
从光华十一年开始,杂交水稻开始在直隶农业生产基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按照帝国农业部估计,一旦杂交水稻大规模种植成功,中华帝国将会从现有的粮食年产1.1亿吨,增加到4亿吨。平均每人一吨粮食,将超过一流强国美国和英国的人均粮食水平,成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均第一粮食大国。
不过想要达到4亿吨的粮食规模,还需要时间。由于帝国政斧刚刚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种植和推广,基数还太少。想要真正的普及全国,还需要两年时间。
北洋生物实验室不光研究水稻,像高产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也同样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不断的更新品种,不断的提高产量。
正是这种大环境下,中华帝国的粮食产量在1913年达到了1.5亿吨,而随着杂交水稻的进一步推广,明年后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华帝国不但自己有着丰富的粮食储备,更是可以大规模对外出口。
尤其在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往往决定着战争的天平。中华帝国可以靠着出口粮食来赚钱,靠控制粮食来左右各个交战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都是一大助力。赚钱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