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可不是阿猫阿狗都能上去的。
更别说是“大半个版面”的待遇。
那次专访,彻底吹响了北江和松江本地媒体宣传沈馥的集结号。
这么卖力的宣传是有用意的。
北江和松江想让沈馥当本地的旅游宣传大使。
北江属于老工业基地,随着重工业的疲软,要想保持经济增速,北江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找来找去,旅游比较靠谱。
旅游拉动经济,靠什么拉动旅游呢?
音乐
对外,北江省的省会龙头松江市有一些雅号,其中就包括“音乐之都”。
始于上世纪6年代的“松江之夏音乐会”是松江市发展旅游的一张好牌。
然后尽管号称中国三大音乐节之一,但“松江之夏音乐会”一直半红不紫的,究其原因,松江再怎么鼓吹自己是“音乐之都”,再怎么说音乐已经融进了松江的血脉,可是缺少一个在音乐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标志性人物,导致松江“音乐之都”的说法总让人觉得名不副实。
就好像维也纳如果没和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等名字联系在一起,它也就难以成为举世公认的“音乐之都”。
可是松江有自己的苦衷,本地没有标志性音乐人,只好自欺欺人。
就在这时,沈馥出现了。
沈馥火箭一样地上升,让北江和松江的官员如获至宝。
无论沈馥答不答应为“松江之夏音乐会”代言,沈馥生在松江是属实的,这就有文章可做。
所以,《北江日报》的专访其实是一次探路。
没想到,沈馥的故土情结很浓,记者回来说“沈馥对松江很有感情”,专访简直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
后来,北江和松江宣传部门的人几次跟沈馥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