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指点点,详细介绍着几个阻击阵地的大致情况。
灰坡,寸草不生,上千米的高度,超过七十度的陡直土路,半尺多厚的浮土,故得此名。而小横沟处于灰坡山梁,是从云龙经栗柴渡或从永昌经猛古渡前往腾冲两条古道的交汇口,为兵家必守之地。
在这样的地势上进行仰攻,对清军来说,将是一场令人胆寒的噩梦。如果再下点雨,那半尺多厚的浮土会全部变成胶泥,清军要怎么仰攻这个要命的灰坡?在半尺深的稀乎乎的胶泥里摸爬滚打,踩下去象油一样滑,拔脚起来却比胶还粘。陡坡上,顶着弹雨,还要顾着脚下,一不留神,只要跌倒,一路跌撞着滑下去,必死无疑。
凶险至极,想起来就头皮发麻,顿生无力之感。杨文恺在介绍中万分庆幸己方是防守,不必跟这厚厚的浮土,或者是要命的胶泥玩命叫劲。
南斋公房因古代有斋公(道士)在此建房救助往来行人且位于北斋公房之南而得名,海拔约三千四百米,是从云龙或保山至腾冲古道翻越高黎贡山的天险要隘。丫口横截高黎贡山主脉呈西东走向,两端危岩耸峙,千年古道在悬崖间曲折蜿蜒,险象环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要想攻破南斋公房,沿古道正线进攻是一个办法;从南翼小新寨、芒黑河头经新路头越高黎贡山,绕袭南斋公房侧后的大坝、江苴则是另一个办法。革命军为此在南翼又组织了两道防线,倚险进行堵击。
灰坡、桥头、冷水沟、北斋公房等险要阵地一一介绍讲解完毕,杨文恺继续说着防御的注意事项,“据当地人和新招募的土兵讲,进了雨季,高黎贡山几乎便是绝地。连绵雨,气温急降。在高海拔的山顶,湿衣服贴在身上,那真是彻骨的寒冷。也就是说,虽然咱们占着防守的地利,但能否守住,我看关键还在于后勤物资是否充裕。粮食、干柴、御寒的衣物和被服,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就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