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舍弃不用,缺乏重炮,又不想多牺牲人命,穴地攻城或是炸药爆破便顺理成章地被提了出来。而炸药爆破对于革命军来说,并不陌生,从万宁起义时便使用过,城墙不够坚固、厚实的话,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而城墙是一道实体的防线,也是守军的心理防线,特别是旧式清军。一旦被摧毁,多半会军心动摇、斗志丧失,顽强抵抗者会变成少数,多数人都会惊惶失措,自寻出路。这从历次的战斗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清军没有巷战的经验,也根本没有巷战的心理准备。
攻坚从蒙自开始,也因为蒙自是中国二十四个海关之一,其中有大量的关税银两,对革命军的长期坚持大有禆益。
在发动起义之初,革命军便定了很详细的革命方略,其中规定了“就地因粮”的办法,也随军带着很多可以主办“因粮”事务的人才、干部。负责作下列的几件事:接收一切官产;没收反抗军政府之清吏或豪绅的财产;用两月限期付现之“给价券”购买粮食货物,期满按五厘计息;用“债券”向富户借银,于三个月内无息偿还,期满按二厘计算;向人民征捐,捐税额度不得超过清廷官府统治时期的七成……
没错,章程制定得很完善,政务人员也都配备,但在何时开始施行却是一个问题。来了就收捐税,老百姓知道你们这革命军是不是一阵风。赋税是比清廷的少,但你们走了,清廷官府回来,不是又要收一回?
所以,不管是否废除了清廷的不少苛捐杂税,关键是革命军要占得住地盘,起码要在清军的第一次大围攻中获胜,哪怕是对峙,也要展现出革命军的实力,让老百姓看到长远的希望。
既然不能用“白条”来购买物资,也暂且不能收捐纳税,革命军就只能使用真金白银。而要缴获更多的钱财粮秣,就要占领象河口、蒙自、开广这样的殷实之地。
军议很快结束,龙支队继续埋伏,不管开广镇总兵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