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避免,市里也不可能在沙田这块商业宝地建造住宅社区来安置被拆迁市民,也没有在其他地方建设新社区安置被拆迁市民的计划,最终只可能采取货币拆迁的模式,而海州在二千年之前的房地产市场根本就容纳不了几万户之巨的拆迁规模(主要是拆迁费用很低,而九十年代被拆迁市民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不足以形成大的房地产市场,那时还没有房贷一说),为了缓解矛盾,拆迁公司纷纷在远离市区的城乡结合区建造大量质量低劣的无产权的安置房,将无力在市区购房的市民大部分赶到那里去。
唐学谦也会推挡不住建设新城的诱惑,九十年代,官员的政绩很少与市民利益划上等号,即使是唐学谦也不例外。
张恪一向认为城市建设就没有“牺牲少部分人利益是可以的”说法,但是利益牺牲也轮不到国家公务人员的头上,所以“为了大局牺牲少部分利益是可以的”想法在市里很占上风,他们永远都感觉不到切肤之痛。
张恪坐在唐学谦的对面,心想唐学谦再也不可能感受到那种被驱逐的痛苦吧!张恪倒是有切肤之痛,父亲辞去公职之后回到师院,师院没有给再安排住所,那时还有一些积蓄,就在沙田买下一户私房,九七年赶上旧城改造,幸好小叔接济,若不是如此,再赶上父亲给驱逐出师院,还不晓得家里会怎么的惨状。
毕竟在沙田生活了两年,虽然短暂,但是对周围被拆迁者的状况都有了解,特别加上当时正搞“国退民进”,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一部分家庭两难相逢何其凄惨,他们想利用物权法保护自己的权益还要等上十几年才行。
这已不仅仅是旧城保护的问题,既然海州城建设得再漂亮,也不能以上万户市民所承受的拆迁之痛为代价,唐学谦既然要试,张恪倒是想着拖一拖他的后腿。
唐学谦不清楚张恪心里到底在打什么主意,张恪的话让他颇为心动,
四凤桥饮食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