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单。
所以,不用细说,也知道多不了。
第一种情况是没办法,古代教育成本极高,读书人即使是在文风最盛的大宋,也是十不足一的存在。在穷人之中更是低的令人发指,要不然也不会有寒窗苦读,一朝高中,就被传为千古佳话的事情了。
第二种是实行一对一的单线教学,不但制约了普及率,而且还养成了藏着掖着的臭毛病。
这件事让唐奕猛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华夏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现代为什么有多么大的不同。
在后世。
一直有人诟病华夏的教育体制,认为刻板的填鸭式教育,教出来的都是一些高智低能的流水线产品。
殊不知,这正是大时代下的产物,飞速发展中的华夏最急需的。
说白了,这就是让技术等人,还是人等技术的问题。
技术我们可以进口,但是人还得用自己的。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行,成才慢、占用资源多,会极大制约整体发展。于是,只能用填鸭式的速成法去快度填充基层技术用工的缺口。
至于高级创造型人才,则是靠进口或者干脆鸠占雀巢,都送到西方去学老外。
当然,也不排除流水线产品之中有基因突变的,蹿出几个能人为国争个光。
而西方注重素质教育,精英模式,讲究的是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老师只是引路人,能学到什么,更多的是靠生学自己。
是不是听起来很高大尚?
是挺高端....
但是,这套东西咱们其实已经玩了几千年了。
唐奕发现,华夏古代的教育其实就是后世西方的教育模式,文人实行的就是素质教育和精英模式。老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悟性。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