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朝阳下“的打赏,谢谢支持!
-----------------------------
“范卿是说,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经营一间濒临倒闭的果酒作坊,短短两月就营收万贯?”
随着范仲淹的讲述,本来还有些气结的赵祯逐渐平静下来,竟对范仲淹嘴里的“故事”入迷起来。
“正是。”
“可若如卿之言,这酒坊虽经营有道,却致使邓州猪油价格腾贵,也不值得夸耀吧?”
“回陛下,邓州油贵不假,臣与尹洙当初也有此担心,但是那少年却给我等算了一笔账。”
“哦?”赵祯来了兴致,一个蒙童能算出什么账?
“现在的严河坊,佣工不足百人,年产新酒不足五万斤,但是,今秋邓州果农收入却翻了近一倍!”
赵祯一震。
但马上也就释然了,这种名为醉仙的果酒销路好,果农自然最先受益。
范仲淹继续道:“而且为了扩大产量,严河坊实行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手段。”
“什么手段?”
“严河坊与果农提前签订供果契约,今后几年的果产,果农根本不用担心销路。”
“对于那些想开山种果树,又无本钱的佃户,严河坊还以极低的利息放贷农户,鼓励果品种植。初步估计,明年邓州一地可新种果树万余亩;三年之后,新树结果之时,严河坊的产能将达到七十万斤;五年之后,可超一百五十万斤。”
“一百五十万斤!”赵祯有点没反应过来。如果这家私营酒坊可产酒百万之巨,那得多大的场面啊?
“是的,一百五十万斤!”范仲淹郑重地重复着这个数字。当初,他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也着实受惊不小。
“一百五十万斤果酒,需果林最少两万亩,解决了七千户佃农的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