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海氏有些坐立不安,卫明珠也有些紧张,姚长杰不在家被什么同年叫去了,男人们都出去了,只剩下一窝女人在等待。
很快的就有好消息传来,姚长杰榜上有名,居然还在前五名,也就是说,只要殿试发挥稳当,很有可能中得前三甲,整个姚府沸腾了,欢天喜地的庆祝起来。
冯述跟侯正杰也都榜上有名一个在二十几名,一个在四十几名,但是一个进士应该是跑不了了,喜讯连连,就是梓锦自己也觉得真的有一种否极泰来的感觉,烟消雾散后太阳总会升起来。
四月的殿试只考一题,就是策论,为此姚长杰跟冯述侯奉杰整日的混在一起,研究当今时政的利弊,姚谦找来了往年的殿试策论考题供几人参考,就连姚谦有时间都会跟三人辩论一番,提高他们的思维敏锐能力,以及对时政的观感,年轻人难免激进一点,适当的还是要阻一阻。
殿试那天,云淡风轻的好日子,大家都在默默的等候着最终的结果出来。
录取名单称之为甲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称之为传胪。中了进士便已经是功名的劲头,不能再重考。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尴尬的存在,那就是同进士,同进士虽然也是进士,但是却跟进士不一样,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正妻跟小妾的差别,所以有的人宁愿没中也不愿意中同进士,因为中了同进士同样不能再考了,同进士的前程比起进士那是差远了。
按照朝廷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成绩较好的的进士亦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成绩较次的进士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府、知县等职。
最好的去处自然是进翰林院,因为翰林院里做好了,将来就是进入内阁的捷径。当年姚老爹那就是状元出身,然后直接进入翰林院,要不是他那臭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