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
热血似狂潮,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 ”
临时用粉笔画出的舞台上,每一张面孔都非常年青。年青到了连自家身上的稚气都掩盖不主动的地步。但他们却对此浑然不觉,只管大声的唱,尽情的唱,一遍又一遍,一首又一首,如同子规啼血。
“国亡家破,祸在眉梢,
要生存,须把头颅抛!
戴天仇怎不报?不杀敌人恨不消……”(注2)
想着这一张张年青的面孔,用不了多久就会沾满硝烟与血污,就会被黄土所埋葬。正准备离去的旅客们,心脏突然如同被拨了一下,酸酸的,痛痛的,直入骨髓。
的确,大伙这些的现实,令大伙失望,令大伙绝望,令大伙的心脏早已经麻木。但此时此刻,即便是对时局再绝望的人,也没有勇气,去讥笑学生们的幼稚。几乎不约而同,旅客们又将议论的嗓门主动降了下去。有人提着行李,匆匆于舞台前走过,逃命般,再也不敢回头。
大多数旅客,则再度打开钱包,将里边为数不多的各种票子,抽出一部分来,默默地放进舞台面前的募捐箱中。
“谢谢,谢谢……”负责报幕的韩秋与柳晶红着眼睛,不断向大伙鞠躬。刚刚捐完了钱的旅人,却不肯受她们的礼,走开几步,冲着舞台,深深俯首!
大伙没勇气跟他们共赴国难,至少应该笑着为少年们送行吧。有人偷偷抹去眼角的泪,一边向外走,一边用双手击打刚刚学会的节拍。
更多人,选择了低声附和:
“国亡家破,祸在眉梢,
挽沉沦,全仗吾同胞
戴天仇怎不报?不杀敌人恨不消……”(注2)
注1:松花江上。此歌诞生于1936年底,很快红遍全国。对抗战期间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