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不啻是一杯伪装成可乐的毒药。
这个“中中外”究竟是做了什么呢?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既然电信业投资不对外国资本开放。那总要对国内资本开放吧?而合资企业,这个究竟算是国内资本,还是国外资本?一时间倒还真是说不清楚。
“中中外”正是抓住了这一不算漏洞的漏洞,通过电子工业部、电力部和铁道部下面的企业。和有投资意向的外国资本进行合资,先成立一个外资和国资的合资企业,然后以这个合资企业参与到联通的组建中来。
说白了,这里面的国资不过是个拿干股的。所谓的合资企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外资而已。
本来没事儿都要找茬的邮电部,又怎么会对这么大的破绽松手?从联通1995年成立开始,到2000年上市为止。“中中外”就好像陈年肺痨一样。始终伴随着联通的成长。没有被它拖死,反而还让联通成长起来,只能说对手电信真的是垄断地位坐久了,市场能力废柴到了kmt的程度。
而原本引入“中中外”项目的目的。通过自身运作完成原始积累,却根本没有成效。原因很简单,外资并不是雷锋,怎么会愿意为联通做嫁衣?联通本身资金极为稀缺,在很多地方外资股份都占有绝对优势。像是吉林或者烟台,甚至有外资出资100%的情况发生。联通在中中外模式的合作中,很大程度上成了外资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一张皮。
中方的联通在合作中只能那到一些干股,现金流分配的70%、甚至是90%都被外资抽走了。外资也不傻,当然知道联通强大起来之后,自己是难免被抛弃的命运。也正是这种觉悟,让这种合作从一开始就变得困难重重。
产权模糊和管理分散,让联通为此吃尽了苦头。原本应该是一个大电信托拉斯的联通,却最后变成了数十个小电信公司的松散邦联。
这里面牵扯到的各种麻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