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躯干和头颈。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感慨是基本上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完全不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
这就是顺序不对,导致浪费时间的教训。
对内经比较熟悉了,中医的医理基础就算比较牢靠了,以后再继续学,无论如何不至于走偏了。
接下来可以读神农本草经,熟悉一下药材,其中的重点在于归于哪一经,药材的性味如何。
读完这些,中医的基础算是有了,但是治病还一点不会,下面再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实两个加一块就是我们熟悉的伤寒杂病论。
这里面不讲医理,全是实战,什么什么症状,吃什么什么药。
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告诉我们,中医看来,病和症状是两回事,同样的病,症状可能有不同,症状相同,病未必相同。
张仲景看似是完全针对症状用药,其实懂了医理之后就会明白,每个方子,每一味药,针对的都是脏腑,都是在治病,甚至其中的剂量,二两还是三两,大枣是二十五枚还是三十枚,都有说法和讲究。
为什么这本书要最后读呢,因为学会了经方的医术,很多人就不想学医理了,而不学医理,只有医术,要么成了一个经方复读机,伤寒杂病论上写的会治,没写的不会治。
要么就逐渐沦为民间中医的偏方家,更不要提对经方进行化裁加减了。
我不是说偏方不好,我是说,这不是学中医该走的路。
当然,有志于在小县城开医馆混饭吃的话,这个倒是够了。”
说完,林枫摊了摊手,道:“其实中医很简单,那些骗子说中医包治百病,其实也是有据可依的,中医讲究个中正平和,只要体内一团和气,也就不会有病症,不过,这是理论上的,能够影响人体和气的,有很多因素。”
所有学生都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