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户人家吃白面饺子毕竟稀罕。有的时候,他们就用磨得较细的高粱米面做皮,用诸如倭瓜这样的新鲜瓜菜做馅。
高粱米面就是和的再好,也擀不出来白面那么薄的面皮。面皮厚实,就包不来精致的饺子,包出来的,多是巴掌大小,并不能叫做饺子。庄户人家是都只管这种叫做大菜包。
原本没分家的时候,周氏就爱吃这种大菜包。但就是这种大菜包,那时的连家也并不能常吃。因为菜馅里就算不加肉,但却比平常煮菜要费油。而且包菜包的高粱米面,要磨的比较细,比粗一些的高粱米面费钱。
三斤的肉馅,张氏从猪圈棚子上摘下来两个大个的嫩倭瓜,每一个都足有五六斤,虽然去掉瓤,再腌去多余的水分后,重量会轻上许多,但是和三斤肉一起做馅,连蔓儿还是觉得多了些。
他们一顿肯定吃不了。
不过连蔓儿也没说什么,包一次饺子不容易,又比平常做饭麻烦,庄户人家一般要包饺子,都会多包,当天晚上吃一顿,第二天早上将剩下的饺子熘一熘(读第四声),又够吃一顿的。
这里的熘,并不是诸如熘肝尖那个熘的意思。这是三十里营子上了年纪的人爱用的土语,意思大概等同于热一热。
包饺子,依旧是连蔓儿负责调馅,她在馅里加了皮冻,又加了她家铺子里特制的鲜汤宝,将馅调的鲜鲜香香,隔着老远,就能闻见那股子香味。
今天是连守信的生日,本来是让他只管歇着,不用干活。连守信是歇不住的人,他先和好了面,等连蔓儿将馅料调好了,连守信就拿了擀面杖,开始擀饺子皮。
张氏、连枝儿、连蔓儿负责包饺子,五郎和小七为了表示孝心,也笨手笨脚地帮着包。
等第一锅的饺子出锅,连守信就拿了一个大号的海碗,捡了满满的一碗饺子。
“孩子他爹,你给他爷送过去?”张氏就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