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三通的回答,不是他们想要的,沈三通总是和他们拉扯,给出的回答不着边际。
上一次《面对面》采访,沈三通不认可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分,不在乎媒体批判,甚至倒打一耙。
总结出“只动嘴不动手,只批评不建设,只解构不建构,只索取不创造价值,只玩文字游戏不遵从逻辑。”的歪理邪说。
柴景始终相信媒体的力量,相信媒体报道的力量,相信媒体批判的作用。
某种意义上这是她的“存在”意义,至少是职业存在的意义。
鲜花社采访更过分,要用电影“立言”,证“不朽”。
封建时代早过去了,沈三通脑子里还是封建思想。
从成就上,柴景欣赏沈三通。
但在个人思想理念上,柴景认为沈三通出了问题,有大问题。
柴景祝贺道:“恭喜电影大获成功。”
沈三通:“谢谢。”
柴景:“《盗梦》是你第八部电影,你的电影产出模式,和其他导演完全不同,卡梅隆导演的建议,你会采纳吗?”
沈三通:“从生产周期来看并不快,后期普遍一年以上,我只是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实现我的想法。”
柴景:“《赤壁》上下两部海外热映,《鲨滩》也取得了不错成绩,《盗梦》更是成为火遍亚洲的现象级作品。
“电影中充满中华文化和国学元素。《赤壁》自不用说,是传统历史故事,《盗梦》里面也有很多传统思想。”
“本子、暹罗、坡县、安南观众追逐我们的故事,暹罗皇室更是逛街带着《盗梦》周边挂件。”
“你如何做到的?”
沈三通听出对方的引导,但是他不认可这种视角。
说白了,采访沈三通是任务,他的电影穿透力很强。
然后,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