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山,天福寺。
“征讨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司马”“齐王”这一串串名号的大纛高高飘扬。
原本驻军在蒋山上的大军因为天气原因,已经移营山脚下了。
齐王桓琰把自己的都督行辕设置在蒋山南麓的天福寺,此地距离建邺已经是近在咫尺了。
但坐拥大军的桓琰并没有立即出兵,而是闭门不出,命令各部扎紧营盘,谨防北军偷袭。
桓琰手下这支军队,此前有超过六万人都隶属于中军,另有四万人是分别驻守京口、广陵等大镇的外军。全都归他这个大都督统辖。
桓琰是老皇帝第三子,他的二哥也就是现在的皇帝桓瑾,长兄则是已故的明德太子桓珏。
长兄故去已经十数年了,二哥桓瑾这个太子也当了十年。
桓琰这十年则被先帝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执掌中军,目的是什么其实他很清楚,就是为了让他牵制太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帝。
也正因为如此,桓琰其实明白自己的处境,在二哥登基之后,其实要么放下手中权力淡出朝堂,要么就只有行险。
但问题是行险一击之后,他很可能要面对天下各镇的讨伐,同时远在长江上游的九弟桓璋是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放下兵权又有些不甘心,所以他其实很纠结。放下兵权等于是将生死寄托在二哥手上。
他不想。
行险一击又容易被天下人围攻,道义也站不住脚。
谁曾想,李如愿造反了。
他的好兄长让他担任讨伐大军的大都督,谁都知道李如愿很能打,所以他其实最初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烫手山芋。
但心腹谋士,中兵参军纪昙却提醒了他,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居外则安。
大不了仗打不赢,率军回师就驻扎在京口,成为一方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