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挺直了略微佝偻的背脊,正色道:“官家,治理大理国的问题,在老臣看来,是非我莫属的事情。”
赵桓问道:“为什么?”
杨时回答道:“老臣师承二程先生,两位先生谆谆教诲,让老臣要光大理学。”
“这些年老臣在政事堂,大多数的精力,都用在了朝廷上,对于先生传承的学问,却没有好好的传道。”
“如今大理国蛮夷不开化,恰好要传道于大理国。”
“臣去了大理国,会广兴教育,让号召城门弟子前往传授学问,兴建书院,使得地方能认可大宋,成为大宋的一份子。”
“所谓的治理,根本上就在于用儒家的学说改造他们,让他们成为华夏的分子,这就是根本上的治理。”
“这样的事情,唯独老臣才能办到。”
洋洋洒洒一番话后,杨时再一次道:“老臣这把年纪了,一直在政事堂也无济于事。与其如此,不如把余生的精力,都用在大理国的治理上。如此,老臣上对得起官家,中对得起恩师,下对得起良心,于愿足矣!”
“恳请官家,准许!”
杨时双手合拢,拱手向赵桓行了一礼。
李纲忍不住叹息一声。
他听出了杨时话语中的决绝,明显是准备死在大理国的,因为要把余生的精力都用在大理国的治理上。
赵桓一时间也沉默了。
杨时这样的大儒,朕不应该如此操劳,只是杨时的殷切恳求让赵桓也难以拒绝。
杨时见赵桓还是担心,笑道:“官家,老臣七十有六了,活了这把年纪已经足够了。老臣不怕死,只觉得多活一天就赚到了。能够以有生之年,做点有益于国家的事情,老臣就不枉此生了,请官家恩准。”
赵桓深吸口气,点头道:“杨公要去大理国,朕也准了。”
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