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设立御史大夫。
这是大宋皇帝的权术。
比如宰相,不设立宰相,搞个什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样的人才是宰相。
赵佶主政的时期,为了彰显自己的不一样,左仆射改为太宰,右仆射改为少宰,实际上还得兼任中书侍郎或者门下侍郎,才算宰相。
在御史台也一样。
不设立御史大夫,就让御史中丞这个二把手主持一把手的政务,始终给你留着一层,使得你名不正言不顺。
赵桓眼神也愈发的赞许了。
李纲能跟上节奏了。
赵桓刚开始登基继位,那时候的主要矛盾是抵御金人,李纲有这方面的能力,能统筹各方,能最大程度抵御金人。
随着赵桓的权势越来越大,李纲就得围绕赵桓的治国策略来。
不能局限于文武之争。
更不能局限于原本的窠臼。
要打破常规!
尤其是太多的陈规陋俗,就必须要废掉,才能够一点点改变。
李纲的改变,是赵桓乐见其成的。
赵桓沉声道:“李公认为,要提拔御史台的人拜相,谁最合适呢?”
李纲毫不犹豫道:“官家,臣认为陈东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巡查地方有很长时间了,可是对大宋的巡查,不能局限于他一个人的身上。”
“要让陈东重塑御史台,打造一个对地方的监察体系,让地方上的官员不敢再逾越雷池。”
“除此外,还要定期巡查,或是巡查转运司,或是巡查漕运,以及巡查学政等,各方面的巡视下,进一步肃清吏治。”
“臣遍读诗书,知道吏治是无法彻底根治贪腐的。”
“纵然官家高悬利剑,也会有人认为天高皇帝远,管不到他们,会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乃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