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狼吞虎咽,顿顿吃饱喝足。
谋反这种事情,就是有上顿没下顿,这样消耗下去,以桓盛的判断,缺粮就是时间问题。
不过桓盛这对敌的方式,还得看这些叛军攻陷地方的速度。
快的话就不顶用,要是攻陷地方的速度慢,就容易解决的多。
而且桓盛还让其他地方的官军严阵以待,避免其他地方也出现所谓的义军响应起事。
桓盛当然很怕其他地方也窜出来几个流寇举着起义军的旗帜,多点开花,但是他更相信这些叛军是时机主义者。
大周王朝局势不好,他们就会跟着白袖军一起起事,但白袖军办不了事,这些人可能就没那么敢响应了。
但桓盛错估了大周王朝吏治的腐败,错估了大周王朝对百姓的压迫。
他的方针和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可人心是最难窥视的,不是说大周王朝表面上的局势好,就有人会静观其变,不响应起义之事。
事实就是,大周王朝的百姓生存很苦,苛捐杂税猛如虎,白袖军的起事,哪怕没有成功,他们都打出了起事的第一枪,有这样的表率,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觉醒。
宋珣,一个小小的走私盐商,带着一百多人从海上登陆,趁着南方诸郡的注意力都在邳州、颍州方向,趁虚而入攻下上虞,袭破会稽郡。
他在城内雷霆手段,得到很多农民和奴客的拥护,将城内的官僚全部杀了一个干净,那些惧怕家产被夺的地主同样响应宋珣的起事,表露愿意出粮支持,直接让宋珣有了一席立足之地。
这样的变化,让做好周全算盘的桓盛不得不改变方针。
桓盛这套手段,其实是没有问题和漏洞的。
大周王朝占地面积大,打持久战,打消耗,不可能让义军有丝毫的机会,拖得时间久了,脱离生产的贼军怎么可能有粮食持续作战,到了一定阶段,这些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