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到后世的记载来看,陛下之后的大明皇帝选择削藩是必然的。”
朱元璋还以为刘宽口中的后世人也否定他的封藩政策,不禁问:“为何如此说?”
刘宽道,“陛下故去时,分封了十几位藩王,皆掌握兵权,尤其是负责镇守北疆的九大赛王。”
“以负责镇守大宁的宁王朱权为例,其‘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更是有‘节制沿边兵马’的重权,且在建文帝登基后第一次入朝后登陛不拜。”
“另外,陛下在世时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对其为人并不满意,曾露出另立太子的想法,最终为大臣劝阻。”
“我们后世结合陛下临终前给予朱棣的重大兵权,揣测陛下可能曾想改立朱棣为太子。”
“这般情况下,建文帝登基后选择削藩就很正常了——这种种情况,估计让他寝食难安。”
说到这里,刘宽又停下了。
他想给朱元璋思考的时间。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朱元璋从乞丐至开国皇帝,固然属于传奇,但一生也犯过不少错误。
在刘宽看来,靖难之役的产生,朱元璋是要负重大责任的。
只见朱元璋一时无言,脸色却明显变得难看。
显然,他也意识到,建文帝削藩进而引出后面的老朱家同室操戈之事,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朱标也忍不住半是劝谏、半是安慰地道:“父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儿子的话让朱元璋有点受不住,他没好气地道:“咱知道,不用你来说!刘公子,你继续讲!”
刘宽笑了笑,道:“藩王虽然势大,但以建文帝当时的实力,其实是可以实现削藩的。”
“可惜他本人年轻不成熟不说,身边聚集的还是一帮不靠谱的儒生。这个团队在削藩之事上屡出昏招,最终给了朱棣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