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讳)应该算是其中比较低调的一位了,少有诗名,南宋德佑年间,那时正值宋元交际之时,杨公自以世为宋臣,遂高隐不出,作咏史诗以自见。
之后他的子孙也是坚守其训,俱以传经世其家,所以那时候的杨氏家族,也被人冠以了“镜川杨氏,执义不仕”的赞誉。
之后传了七代,到本朝景泰年间杨守陈、杨守阯兄弟这一辈,大显于世。
据说那时候杨氏家族中但凡花木,都常常会长出连理双瓣的情况,乡里乡亲的都是大为惊奇,但却一直“不知其何祥也”。
直到守陈、守阯两兄弟“举乡试第一,皆甲科高等,官词林,对掌两京学士,位并少宰”之时,方才发现这连理花木的征兆,正是预示着有一天,杨家会有两兄弟比翼齐飞,将这“镜川杨氏”的声望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陈家书库中,却道杨氏发迹更早,杨守陈、杨守阯的祖父,人称“栖云先生”的杨範开始,杨家就已经发迹了。
杨範,字九畴,体长,美凤仪,行止有度,后被追赠为吏部右侍郎,他生育三子,长子杨自惩,字复之,赠吏部右侍郎,次子杨自悆,赠大理寺卿,小儿子杨自忞,赠兵部员外郎。
杨自惩的两个儿子,就是守陈、守阯兄弟俩了。
老大杨守陈,礼部尚书,谥号文懿,老二杨守阯,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自号碧川。
杨氏“一门三尚书”,另外两位,则是他俩的堂兄弟,叔叔杨自悆的儿子杨守随,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谥号康简,当时杨守随衣锦荣归,在如今的三板桥街,三板桥至青石桥处建了康简公第,三板桥也被改称为了“锦里桥”,康简公第前的那条小巷,就是锦里巷。
除了以上这些位厉害角色,杨氏族人杨守隅,官至广西布政使,杨茂元,官至刑部右侍郎,杨茂仁,四川按察使……等等。
数十位国朝名臣,盖东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