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留下一个中年男人茫然站在门口。
这男人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白色的短袖衬衫显得干净利落,胸口插着一支钢笔,有些谢顶的头上,发型是一丝不苟的三七开,其中已经夹杂着不少银丝。
此刻他提着一个公文包,看着刘培文。
“您是找谁?”刘培文上前询问。
男人这才从九婶仓皇离去的愕然中回过神来,看向刘培文,半晌,点点头说道:“像!真像!”
“我?像谁?”刘培文不解。
“你爸爸是叫刘璞吧?我是他的朋友。”男人露出一丝微笑。
其实以前在水寨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刘培文长得像妈妈,等回了大刘庄,不少人并未见过他妈妈,反而觉得他像刘璞。
刘培文这十里八乡俊后生的名号,也是跟着自己的爸爸叫响的。
把人请到屋里,在桌旁落座,男人才又开口。
“我刚才听那个大妹子说,你爸爸已经过世了?”
刘培文递过一杯凉茶,“您是我爸爸的朋友?他的朋友我知道的不多,还不知道您高姓大名。”
“我啊,我叫张一公”男人扶了扶有些下滑的眼镜。介绍起了自己。
原来张一公是隔壁县的人,他在五六十年代就跟自己父亲认识,当时就在报社工作,与经常投稿的父亲可以说是老相识。那时候父亲为了避祸,把很多书信都交给了他保管。
后来张一公自己却又受到审查,如此往复,两人竟是在接近二十年的时光里断了联系。
如今他是来归还书信的。
“造化弄人啊……”张一公听刘培文讲了讲他这几年的经历,拭了拭眼角。
“我认识刘璞的时候,他笔名叫玉声,取金声玉振之意,那时候我们专栏,他可没少投稿,当时是咱们省少有的青年作家,我们报社都觉得他是未来的大作家,大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