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时期日本僧人来到我国求法,在我国浙江临安县境的天目山内寺院林立,许多倭寇僧人来此修行。僧人归国时带回在我国寺院内学习到的茶礼、茶仪和茶器,因其携回的黑釉茶碗是从天目山中的寺院带出,故将带回的茶碗称为天目茶碗。”
当时天目在倭寇那里是作为茶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在他们的古文献中记载,天目的由来,多认为是从我国浙江的天目山带回去的茶碗。尤其是建盏和天目,一开始是分别记录的两种茶碗。
“16世纪初期,足利将军家藏华夏宝物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有记载,茶碗第一等是曜变,为建盏中的无上神品,值万匹绢,建窑的油滴盏等品种,也以绢论价,很是珍贵。而天目在该书中被描述为将军家不用的廉价品。”
君台观左右帐记
因此可见,建盏与天目级别不同,前者价位比后者高得多。《宗伍大草纸》中记载,武将给僧人中的长老使用建盏,给一般僧人用的是天目,也能证明在这段时期是两种不同等级的茶盏。
到了16世纪后到19世纪,天目的记载在倭寇文献中开始变多,说法也越来越多,比如“曜变天目”、“菊花天目”、“梅花天目”、“珠光天目”、“濑户天目”、“黄天目”等等。
这一时期之后,天目一词概念开始涵盖不同釉色、不同产地的茶碗,这产地不仅包括我国各地的窑口,如建窑、吉州窑等,还包括棒子和他们本土的窑口。1974年,鬼子平凡社发行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其中涉及到国陶瓷的有14卷,按照瓷器釉色来分类的有青瓷、白瓷及天目三卷,也就是直接用天目代替了黑瓷的概念。
“在这本书中,小鬼子陶瓷界知名人士小山富士夫,在书起首的位置写道,施黑色釉药的瓷器,在日本俗称为天目。青瓷和天目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质,是东洋陶瓷所特有的。这套丛书的天目分卷,不仅包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