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光宗耀明 > 第80章、金花贡银,谁不称妙?

第80章、金花贡银,谁不称妙?(2 / 5)

损耗想出来的法子,到了如今却有了这般变化。王阁老这么一算,如果金花银减半折色,我大明财计本该另有一笔一百三十万两岁入的。这笔钱去哪了?”

陈蕖面色苍白,此时仍旧站着。

田乐叹了口气,站了起来说道:“陛下天资卓成,臣斗胆谏言,此事牵连重大。正如王阁老所言,万不可如此,否则天下定有大乱。”

“御前议事,并无定论,摊开了聊一聊罢了。卿等坐下说话。”

大明的财计是一本糊里糊涂的帐,现在朱常洛拿金花银举例子,掀开的只是冰山一角。

朱元璋固然雄才大略,财政上由于元末明初特殊的形式定下了实物赋税制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搞了個祖训,让后世子孙不得轻动。

在物资匮乏的阶段,实物的流通当然是符合庞大帝国财物需要的。

但帝国恢复到一定经济水平之后,仍旧死守着实物赋税制度,那就有点离谱了。

而它们能被保留至今,只在有些方面折银,那自然是由于帝国的高管们发现这样很有操作空间。

拿金花银举例。

财计大事,莫过于禄饷。大明财政收入,首先可以大体划分为两个大方向:一个是给皇室宗族的岁供,一个是其他。

皇帝为了自己的生活,紫禁城里的主仆都靠皇帝养着;为了坐稳江山,要给在京的文武群臣发俸禄,要时不时赏赐,要负担那些只对皇帝负责的部门的开支。

都城还在南京时,啥都是朱元璋的,那个时候户部还没有太仓库,他尽可支配。

朱棣迁都北京后,财税重心却在南方,那么就要运大量钱粮物资到北京了。

皇帝、妃嫔、皇子在北京,大多数勋戚在北京,还有那么多的京官、京营。

他们的消耗是个巨大数字。

整个大明,田赋约在两千七百万石上下。这其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