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枚银圆可不简单啊,它是珍贵的奉天癸卯一两。”
人群中立刻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有个瘦瘦的古董老板却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说道。
“张先生,这奉天癸卯一两存世量那么稀少,哪能这么容易就碰到真品,我看这八成是个仿造得不错的赝品罢了。”
楚若云好奇地凑过来,问道。
“张震,他说得对吗?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呀?”
张震笑了笑,不紧不慢地解释道。
“这奉天癸卯一两啊,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
它的铸造背景很特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天省为了迎合慈禧等保守派,试铸了一枚一两重的银圆。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银圆并没有正式发行流通,存世量极仅有一枚。
而且它的工艺精湛,字体规整,图案精美。”
说着,张震把银圆展示给大家,继续说道。
“你们看这枚银圆,从色泽上看,呈现出自然的包浆,历经岁月的沉淀,颜色温润而不刺眼。
再看这包浆,分布均匀且有层次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伪造出来的。
还有这毫无磨损的程度,也是符合没有流通过和保存完好的特征。
而且这枚银圆的字体刚劲有力,图案细节清晰,和真品的特征完全相符。”
当然有句话张震没说,在后世的拍卖市场上,这枚银圆可是拍出了四千多万的高价啊。
同时心里开始打谱如何将这枚银圆收入囊中。
最后他总结道,“所以,从各方面来看,这枚应该是真品无疑。”
那个瘦瘦的老板听了,依旧有些不服气,还想争辩,可周围的人纷纷对他投去不满的目光,有人小声说道。
“张先生这么专业,你就别瞎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