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头,道:
“那行,送过去实验室那边吧,让老章、老赵他们帮忙将大家的资料录入进去,从明天开始,所有研究员进出我们单位,都需要佩戴这种卡片.”
盯着葛守志的眼睛,陈国华格外严肃地说道:
“以后这就是我们振华研究所的身份证明.”
相比那些强大的伪装技术,科技力量足以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这个身份证应用了不少高科技,比如人脸识别技术。
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北美著名科学家布尔斯特兰就已经率先提出了关于人脸特征点检测和匹配的研究思路,并且创建了第一个人脸识别系统,可用于在驾驶执照中对持牌人进行身份验证。
人脸识别系统非常依赖于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等相关技术,以及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决策。
根据匹配结果来判断是否为同一个人,或者在多个候选人中选出最可能是的那一个,这就是决策。
而这一切,都非常依赖强大的光学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偏偏这两点,在振华研究所这边,完全不是问题。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陈国华就是在完成这方面的技术,直到现在的八月份,这才鼓捣出来了这个身份验证的卡片。
在欧美等国外,他们想要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肯定是非常困难的。
除非陈国华加快数码相机、电脑的更新换代,否则的话,他们想要快速地完善人脸识别系统,那是非常困难的事儿。
人脸识别技术的启动,毫无疑问是振华研究所的一次新技术的尝试。
每个人每天上下班都必须佩戴这种身份验证的卡片,方便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进行匹配和数据采集。
除了振华研究所本身的研究员之外,每天进出非研究所的其他单位职员,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