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制造出来的战斗机,肯定比其他飞机的试制过程和试飞过程,都会轻松简单很多。
只因为这些飞机,它们几乎都是在一个‘标准’之下被制造出来的。
而这个标准,已然经历了千锤百炼,技术参数早已经固定死了。
众所周知,早期战机,试飞过程比较简单,常常由设计师、试飞员、试飞工程师组成,整个试飞过程完全是“跟着感觉走”,试飞结果很不托底。
因此,二战也好,或者之前黎明发动机制造厂研制的涡喷-6发动机,其试车工作也仅仅只是一百小时罢了。
也因此,这个时期,一款新型机只需进行十多轮试飞就可以定型投产。
这也是为何陈国华之前在六月份战斗机发动机进行试车工作的时候,为什么会象征性地只给出五百个小时的原因了。
毕竟这款战斗机的所有零部件,全都是在他设计出来的图纸框架下的技术参数进行制造出来的,只要从最开始的原材料工艺、铆接工艺等都没有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其他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最关键的还是制造这些零部件的工程师们,他们的技术到底行不行。
原时空历史上,现代战机结构复杂,包括数十个子系统、上万个零部件,因此到了这个时候,想要把这样复杂又十分庞大的系统和零部件整合在一起。
并且还要保证可靠安全,试飞的要求、难度远超以往。
但是难度再大,对陈国华没有多少影响。
他只需要确认大家制造出来的零部件,符合他之前给出了的技术参数,那就是合格产品。
就在他钻入实验室开始工作的时候,莫斯科这边,工业部的乌里扬诺夫却是有些生气。
“你是说,最近几个月的时间,欧美那边的钛材料进口数量锐减了百分之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