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的京城,西伯利亚冷风的先锋部队,已经顺利抵达了。
中科院计算机室外,北风萧萧。
室内,却是热情澎湃,陈国华的一番发言,可谓是震耳欲聋。
身为年轻人,他是敢于发声,提出疑问的学生。
并没有因为现场都是教授专家,还有院士等大佬,就畏手畏脚。
除了提及晶体管之外,陈国华更是畅所欲言,开始畅想一种新的设想:集成电路计算机。
他这是通过晶体管本身体积很小、生产成本很低、寿命比电子管长得多等特性,提出来的一种假想。
并且也说明了,这就是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反正就是学术讨论嘛,怎么实现先不说,技术理论基础,必须得给它先理顺了。
华罗庚是数学家,但他的脑子运转速度更快,比103型计算机还要快不少。
因此,陈国华提及的这些设想,华罗庚就在脑子里开始进行数学模型演算了。
当然了,只能是大概,何况也没有太具体的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现如今的内地,对晶体管这东西,实在是有一种难以启齿的痛。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一九五六年,就在中科院的物理研究所,陈启宏等专家就研发出了内地第一台晶体管,并且也实现了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然而,由于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限制。
国产晶体管直接就被进口产品取代。
并且陈国华提及的集成电路化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只是很小的一个难题,还有二极管、记忆磁芯和阻容器件,以及磁芯板设和制造、晶体管测试仪、磁芯测试仪和电灼式打印机、机箱设计和制造等等。
这些无一不需要钱和人才去堆砌。
更别说陈国华畅想的集成电路设计了,这个就更加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