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天理”,虽也是在认知上下工夫,但本身还是在于探究天理之法,没有引人去追求德性。
但湛若水也不是吃素的,他道:“《庄子》云:‘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以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无应之以自然,无调理四时,则不成万物。”
意思是,天理还是普遍存在的,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感念到天理的存在,并以此来教化世人。
所谓的太和万物,大概就是以此来笼统包括于世间一切……
朱厚照仍旧不慌不忙道:“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心明万物自得,心定万事从容。致良知,无在乎于理。”
朱厚照的话说完,现场又是哗然。
如果说湛若水还在为自然之理争论,意思是心学必须要在德性之外,加上自然之理。
可朱厚照这边就明确说了,什么理不理的,只要君子能守住底限,就算不知道你所谓的天理,同样可以立足于世间,反倒是为了天理而忽略良知,更不符合圣人的教诲。
而朱厚照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这是四书中《中庸》的主要观点之一。
你湛若水要引经据典,还说什么《庄子》,我这边直接把孔圣人给你搬出来,就问你服不服?
……
……
现场的争论进入白热化。
就一个心学问题,双方唇枪舌剑,在场人似乎全都忘了这居然是大明的太子,只是个十岁的孩童……其所见所知,好像真比那些盲目推崇张周心学的人,强了不知多少。
在场的听众似乎也终于明白了,为何年纪轻轻的太子有资格要拜进张周的师门,因为太子好像真的已经领会到了心学中高深的层次。
不然的话……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