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部左侍郎张升道:“陛下,如今应赶紧调拨大同、宣府两镇兵马,驰援偏头关所,并调兵部左侍郎王越往偏头关去。”
这提议,简直太符合在场大臣的预期了。
朱祐樘道:“不必麻烦,王越人就在偏头关内,已备战月余,而有关鞑靼人动向的奏报,便是他亲自上奏的!”
“啊?!”
在场大臣多数人都只知道王越人在西北,并不知道王越就在偏头关。
皇帝为了隐瞒王越在偏头关的消息,甚至不惜在先前朝议时,对大臣做了隐瞒。
而现在……
等于说所有大臣跟鞑靼人一样被揭开了谜底……
大明唯一能上得了台面的名将王越,居然就守株待兔一般等到了鞑靼人送上门?
户部尚书周经急忙出来道:“陛下,西北用兵当谨慎为上。”
“臣附议。”
兵部右侍郎王宗彝急忙走出来举起笏板道。
朱祐樘本来还正觉得扬眉吐气,通过听张周的,把王越安排到了对的地方,谁知道还没等高兴一会,这边周经和王宗彝便联手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朱祐樘皱眉道:“何为用兵谨慎?你们的意思是,就算王卿家人在偏头关,也不让他接战是吗?”
皇帝到底是熟悉这群人尿性的。
在文官看来,西北最好什么事都别发生,就算王越人在偏头关,最好是靠王越的威望把敌人吓跑,这样皆大欢喜,也不希望王越带兵跟鞑靼人真刀真枪干一仗。
在场大臣没正面回答皇帝这个问题的。
就算是周经和王宗彝,他们虽然就是皇帝所说的意思,但这种事……好劝不好说。
明着说我大明边军应该是有战而不接,有贼寇犯境而不打,始终是丢大明脸面的事……
剩下的,靠陛下您自己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