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还远谈不上成熟。
王驰骛一个人带三名研究生,不到两年时间,能做多少研究工作?
不过,这毕竟是在日韩技术之外新开辟的一条路线。
出资两百万,购买王驰骛目前的研究成果,并继续投入资金,资助王驰骛继续深入研究,即便短时间内超越日韩技术的可能性为零,但也能为蜗巢科技增加难能可贵的技术储备。
而王驰骛作为国内这一领域屈指可数的顶尖研究型学者,无论是寄望他帮着梳理、提升蜗巢科技现有的研发体系,还是希望王驰骛能带一带蜗巢科技现有的研究人员,这些投资都是必不可缺的。
秣陵大学作为全国排名前五的顶尖院校,“姿态”就高了。
蜗巢科技与秣陵大学材料物理系这次共同成立电池材料及装备联合实验室,所能享受的待遇,跟之前与东洲工学院的合作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了。
秣陵大学最多同意在王驰骛之下配备两名助理研究员以及相应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除了同时最多给蜗巢科技三名定向在职研究生的名额外,王驰骛在校内也最多只能增加一名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或跨专业名额。
王驰骛在秣陵大学是副教授,还没有评上教授,学校超规格给王驰骛的资源配给,也怕其他一个个大名鼎鼎的教授“造反”。
满打满算,除了王驰骛外,电池材料与装备联合实验室,最多给配备十名研究人员,而且大部分还是学术水平有限的新手。
想想东洲工学院的热情劲,都恨不得将全校所有的学术资源,都堆到能源电化学联合实验室里,随意供蜗巢科技挑选着使用。
萧良对此也早有预料,要不然第一个联合实验室就直接找秣陵大学合作了。
萧良是很想说,此处不稀罕爷,自有稀罕爷的地方!
萧良也很想说,叫你现在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