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什么好学子。”
“何况,东宫此举已经暴露想法,他若是再想募集国子监的贡生充为教谕,我们也可掺入人手,让江左文风在北边占据一席之地。”
不管是解缙还是杨士奇,他们都不认为朱高煦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治国干才。
诸如浙东、江东、江左等地,哪个不是有上千年时间做底蕴,才能培养出如此浓厚的就学环境。
朱高煦虽然给足了辽东、山东学子政策,但他没有三地的底蕴,也找不出比三地优秀的教谕。
就凭这点来说,他想要建功,起码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别说上百年,就他百年之后,他那政策是否还能执行都成问题。
“税务司的官员纠察的厉害,若是什么时候查到江左,那下面人也会有些麻烦。”
一名六旬官员开口,闻言的杨士奇闭口不谈,解缙则是依旧自傲:“我刚才说了,江东六府和浙东等地商帮都在盯着下东洋之举,朝中不想让东宫成事的人太多。”
“此次下东洋若是能成还好,若是成不了,他们刚好可以苛刻朝贡的贸易。”
“只是不管如何,此事与我们不相干,埋头筹谋科举,等待江左学子抢占进士席便是。”
他举杯饮酒,洒脱的模样却无法打消众人的担心。
在座之人,谁不是千军万马之中杀出的佼佼者?
下东洋一事,表面上是东宫想做,但实际上明明是金台之上的那位想做。
这父子同心,想要阻止下东洋及后续的下西洋,着实太难了。
不过解缙说的也没有问题,这件事情终归是那朝廷与江东、闽浙等地商帮的事情,与他们江左不相干。
与其担心这个,不如想想怎么谋划下次科举的进士空缺。
不管那对父子再怎么厉害,他们终归还需要人办事,而掌握知识的他们,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