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靖难攻略 > 第260章 军民鱼水

第260章 军民鱼水(7 / 10)

的。

由于南下前,朱高煦交代过全军,尽可能的宣传渤海的情况,因此对于辽东、渤海的情况,兵卒们说起来也算口无遮拦。

例如全民当兵,全民吃大锅饭,全民均田地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听得让人觉得唏嘘。

明初百姓的三大负担,除了苛捐杂税和人丁田赋以外,还有那每年都存在的徭役。

明初的苛捐杂税和正税负担低于元朝,但百姓徭役负担比元朝多。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元朝的大部分官员根本不在乎民间治理,因此百姓的徭役负担不算太重,而明朝则相反。

就拿当初朱元璋带朱高煦去看那两万贡生来说,他们被下放地方后,只是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国各府县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

这些每一处工程,对应代表的都是数以千计百姓服徭役而得以竣工的工程。

朱元璋是为了自己的统治,但也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生出乱子。

从长远来看,这一次的徭役,起码能福泽上千万百姓,让其后数十年都保证旱涝保收。

不过就当下来看,百姓们虽然也高兴,但也充满了怨念。

因此,当他们听到渤海每日干活都有二斤粮食,而且开垦荒地都均分给开荒者本人,最后还没有徭役和苛捐杂税后,他们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至于说什么渤海苦寒,他们也根本不在乎。

正如山西、边民北逃投靠蒙古人来说,漠北还不是一样苦寒,然而由于会种地在漠北是项稀有技能,他们去了漠北就能过得更好,起码饿不死,因此许多人都北逃投靠蒙古人。

当然,明初这种现象还不算多,可也足够说明百姓们身上的负担有多重。

他们羡慕渤海,因此当渤海兵卒提起日后要搞迁移,从山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