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在他们第一个生日前夭折。”
这句话是欧洲近代史中关于中世纪末期欧洲人寿命的记载,而同时期的大明,虽然已经有了诸多育婴的医术和儿歌,但婴儿夭折却还是常有的事情。
古代孩子容易夭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医疗水平非常低,而且普及范围有限。
在后世看来很小的疾病,比如感冒伤寒、水痘、牙痛等疾病,在此时却基本上属于很难治疗的范围。
加上婴儿、儿童的抵抗力非常差,部分地方环境不达标,因此十分容易致使婴儿染病。
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一旦生病,那就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等待阎王的宣判。
朱高煦想要开疆拓土,必要的人口是少不了的,《育婴手册》这本书也是因为朱高煦了解了去年吉林城的婴儿夭折率,才特意书写的。
去年的吉林城诞下婴儿四百二十七人,只是一年时间就夭折四十七人,那恐怖的夭折率让他至今还难以忘记。
正因如此,在印刷《育婴手册》的同时,朱高煦也将当初的医院增设了一所育婴堂,并且挑选了一些健妇,让吉林城的医匠们先了解手册后,再进行传授。
这些手段加上吉林城对粪便与垃圾的集中处理,以及吉林城的医匠大多都是朱高煦从南边带来的良医,因此吉林城的婴儿夭折率开始下降,直至当下很少出现。
类似那种先天不足的婴儿,朱高煦拯救不了。
但是正常体质的婴儿,只要营养跟上,注意育婴手段和保持卫生,那还是很容易存活下来的。
当然,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还是在婴儿比较脆弱的时期,杜绝和大部分亲戚接触。
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些亲戚里有多少人身上沾染了一些对婴儿致命的病毒。
一个最简单的感冒,就足够杀死许多婴儿。
当然,这么做很容易让城中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