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靖难攻略 > 第166章 啃老趁早

第166章 啃老趁早(7 / 11)

。”

朱棣还在以大明燕王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可朱高煦却很清楚,他要是真的把这水稻技术推广到整个辽东、大宁,那到时候他们父子就有苦吃了。

大宁、甘肃和辽东,这是当下大明负担最重的三个地方,其中难度,朱高煦在武英殿时翻阅奏疏时看过。

大宁戍边军户八万余人,算上其家眷接近三十五万,由于粮食亩产低,以及时不时要面对北方的劫掠,因此当地的自给水平奇差。

为了维持当地的这三十几万人口,老朱除了每年要散出足够的银锭外,还需要征发数量众多的北平民夫。

仅是洪武十九年,为了运粮给大宁,大明就征发了二十余万民夫,为大宁运米一百二十三万余石。

结果这一百二十三万石粮食,只维持了大宁两年的消耗,洪武二十一年大宁又复上疏请求输米。

两年消耗一百二十三万石粮食,这是个什么概念?

朱棣五征漠北,平均下来也就消耗了不到二百万石粮食,即使是耗费最巨的第一次北征,也才用了九十五万石,第二第三次北征也才动用三十余万和四十余万石。

换句话说,养一个大宁,所花费的粮食,平均下来可以让朱棣北征两次了。

面对这样大的后勤压力,朱棣不得不在夺下大宁后,卷着大宁百姓往北平三府迁移。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一直催促耿炳文和李景隆北上灭燕,不顾冬季行军难度,也是因为再不解决朱棣,调动北平人力物力去接济大宁,大宁就要断粮了。

相比较大宁,可以走海运的辽东倒是后勤压力小一些,但也没有小到可以忽视的程度,对大明来说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推广水稻种植法,在朱高煦看来就是‘资敌’,而且这也不符合他的想法。

他曾经想过要用外来人口充实关外,而这个所谓的外来人口,实际上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