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阳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在两岸三地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自八十年代西方媒体话语权开始入侵,《时代周刊》的逼格就已经被国内各种跟风凑热闹的媒体给竖立起来了。
在许多老百姓的眼中,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那得是世界级的名人了,
一般的国家领导都不行。
林朝阳能登上去说明什么?
说明他现在是国际公认的大作家了!
尽管这几年林朝阳得了一些国际文学奖项,据说作品在海外也很畅销,但这种受欢迎在老百姓的眼中显然没有登上国际权威杂志来的更有说服力!
八九十年代,人们对于媒体,尤其是西方权威媒体的迷信是盲目的。
随着两岸三地诸多媒体对这件事的热烈报道,林朝阳在华语文坛的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提高了半个台阶。
不过华语地区对林朝阳的这种追捧,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媒体的渲染,毕竟在两岸三地《时代周刊》真正的读者还是很少的。
相比于国内由媒体渲染所造成的声势,林朝阳登上《时代周刊》这件事在美国所造成的影响反而要更加深入人心,更具影响力。
最近两三个月,民众们刚刚经历过「林朝阳现象」的洗礼,有关于林朝阳及其作品的热度在美国文化界刚刚降下去了一些,《时代周刊》又为林朝阳的热度续了一把柴。
林朝阳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所说的「一种取向、一种疾病」、「世界很大,容得下所有不同」更是频频被媒体引用,一时之间竟有成为名人名言的趋势。
不少同性恋组织、艾滋病组织在举行活动时,也将这两句话写在牌子上大肆宣扬。
1987年10月11日,美国发生了有50万人参与的「为了同性恋权利,向华盛顿大游行」活动。
活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