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了许多的人材,其中也有招募了从报行兴起的速画师,具备又快又真的画出眼前的事物,朱高炽和内阁大臣等对接完后回到东边的厢房。
不久后儿子朱瞻基也跟了过来,见到父亲正看着锦衣卫送来的册子。
朱高炽看了些物价,以及民间的消息,视线在最后的角落停留的时间最长,锦衣卫们把好消息自然是大写特写放在最前面,恨不得写满整本,唯独不好的消息只用三言两语描述并放在最后面。
每年会有很多人来到京城找生计,晚上的时候在郊区搭个棚子,一家人在棚子里生活,白日的时候则进城工作,十几二十年下来郊区变成了市区。
原来的市区自然是有规划的,郊区则没有规划,等郊区变成了市区,再来规划的时候,发现早已经无处下手。
这些普通的百姓们能改变自己阶层的非常稀少,但是靠着自己的辛劳和大明的发展,手里有了余钱的还是有不少的。
有些人搬离了无序穷困的棚户区,有些人在原地直接建了个院子,还有些人或者疾病,或者意外,或者好吃懒做,或者沾染了赌瘾,或被偷,或被骗等等仍然住在棚户里。
郊区的棚户区不少,非常的多,不但不容易管理,还容易滋生问题,随着京城的发展,谁也没想到这些原本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竟然扩张到了眼前,乃至到了再也无法忽视的地步。
“儿子认为此事虽小,其实关乎百姓们最在乎的利益,朝廷理应派出大员专责此事,以免下面的人好事办成坏事。”
朱瞻基自作主张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朱高炽没有回答。
是啊,连人人称赞,认为有太子之风的皇孙,眼里也把这件事当做小事,反而那些调离京城的官员霸占官房不走,满朝官员却无人敢出声。
毕竟是十五世纪不是么,已经做到很好了。
朱高炽这么安慰自己。
“你回去后让内阁商议商议。”朱高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