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起伏,那么其他的种种同样如此,管中窥豹方能见到原貌。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可是书生的背后代表了非农人口的比例,而非农人口则是文明高度的体现之一。
同样的道理。
旧时朝廷的工程立项与预算日程表中,修衙通常被列为“不急之务“,反倒是修学校鼓励孩童读书才是地方官府重要的考核之一,那么单论这一条又是否比后世更文明呢。
至少在当下的明朝,各地日异月新的局势下,官衙仍然是原来的面貌,有限的资金投入了其余的方面,例如兴办社学、府学,聘请教谕等等。
至少没有地方官府敢把衙门修的漂漂亮亮,却又敢拖欠学校的薪资,否则只需一封弹劾,当地官员立刻要丢了乌纱帽,名声也要坏了。
这才是朱高炽的底气。
他敢于在十五世纪大明推动工业化社会,绝对不是无根之萍。
不光是千年来各行各业技术上的储备,发达的农业技术,社会人文,对外影响力的高度等等,都使明初具备发展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
但是呢。
谁又能想到永乐朝如此的强盛辉煌,却在一夕之间化为乌有,一切的成果灰飞烟灭,短短的时日间开始了大倒退。
人们想出了无数的理由,文官的责任,太监的责任,军队的责任朱高炽看来,其实就是皇帝的责任。
大明的制度,明初的皇权集中是毋庸置疑的。
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就在皇帝。
正如万历末期的萨尔浒之败,责任就在万历。
万历的胡作非为,把朝廷治理视作儿戏,当做与大臣们赌气的手段,如果不是张居正打下的底子,早就不堪一击了。
也正是因为万历的无作为,导致了大明的党争走向了敌我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