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还就被大哥迷惑的五迷三道,一直没有人反思。
姜宾知没有朱高燧的想法,大明就是这么文明,太子殿下说的没错,静静的等着太子殿下的下文。
“我准备成立奴儿干铁道工程部,以工赈灾的方式,从高丽吸收流民,在奴儿干修建铁道,促进奴儿干的开发工程,各得其利。”
以工赈灾可不是美国发明的,中古自古就有。
在《管子·乘马数》一书中,就有管仲对于国家遇有大旱大涝之灾的言论:“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遇上大旱大涝的灾年,百姓流离失所无法务农,生计没有着落,则可以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楼台,雇佣那些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猪狗都养不起的穷人以做工为生。
所以有的时候,修建宫室台榭,不是为了君王观赏享乐,而是实行国家投入建设以恢复民生的经济政策。
这就是后来所谓工赈的办法。
由于其具有“一石三鸟”之效,在灾荒赈济或公共事务中具有节省政府财政支出,防止凶年流民、盗贼产生等好处,为统治者所青睐。
不过呢,首先是经济要稳定,否则就算知道做法,官府也承担不起,所以王朝末期,因为经济崩溃,导致有工赈的办法,也无法解决流民的问题。
姜宾知眼睛一亮,太子殿下的法子,非常符合他的心意。
“高丽南王经过这次的灾难,巨大的打击下,很难再保持原来的态度,就算想要坚持也无能为力,臣认为可以联络南王,由大明商人们出手招募所有的流民,断绝流民军的根基。”
“大明商人们也能借助这个机会,加强他们在高丽南部的影响力,朝廷不但保持了高丽的局面,不让高丽南部因为流民军自立,有脱离朝廷控制的态势,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