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无语。
总要谦虚一番,自己这孙儿,倒是不知谦顺为何物,不过也是,当初可是在北平,说他是打下的天下,连自己这位祖父的反都敢造,还有什么他不敢做的事情呢。
朱高炽理解不少官员的心理。
无非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而老百姓不懂时务和道理,明明是对老百姓的好事,老百姓却不懂,反而抗拒,增加官府的麻烦,可谓是刁民。
本质上,把自己当做百姓的父母。
父母官、父母官。
可谓是传统官场的风气。
家天下的思想而已。
可是随着识字率的提升,还用这一套方式,带来的就是危害。
古代贵族当权的时候,靠着封地和权力,把老百姓半强迫半吸引,与自身融为一体。
到了地主阶级的时候,靠着土地和政治优待,同样半强迫半吸引老百姓与自身融为一体。
老百姓把自己的土地放到科举有了功名的读书人名下,是他们自己主动的,因为这样能为他们带来利益,免除徭役和税赋。
读书人觉得自己这是善待百姓,自己又能得利,还能获得老家的好名声。
所以明朝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因为官府不能为老百姓争取利益,更不愿意低下身子去为老百姓讲道理,说服老百姓们,既然如此,话语权自然被乡绅们控制住。
虽在说服老百姓的效率,不如一道政令更加的快速,可朱高炽仍然坚持前者。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这才是生产力发展下,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否则养那么多非农人口做什么呢。
在朱高炽的引导下,一年多的时间,大量的官吏下去地方,告诉百姓们道理。
“移民交趾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