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在两极夹缝中求生存。
从不承认西方所有不平等条约,拒绝北极某方面的要求,而以中国的历史底蕴,注定要走上独立自强的道路。
所以中国要拼命追赶。
但是大明不用。
明初有宽松的容错环境,所以朱高炽的福利体系,在社会资源分配的过程下,并不算大问题,反而成为内需的动力。
“小王爷说的是。”周世丰笑道,明显没有把朱高炽的话听进去。
不是他不愿意歇息,而是身处这个位置,每件事都离不开他的批复和关注。
寒暄了两句,周世丰说起他的正题。
“工厂,铁道,矿场,山西的阻力要少一些,但是河南与山东的阻力却很强大。”
“主要是山东,虽然郡王在山东坐镇,可总有层出不断的问题发生,如果不扭转这个形势,恐怕会耽误明年的目标啊。”
后世德国在山东修建铁道用了六年,真正的工期才不到两年,其余的时间因为当地的反对而耽误。
德国的实力强不强?肯定是比当地乡绅要强。
“二弟这个人,看起来是个粗汉,需要用粗汉去震慑山东,让人知道不好惹,但山东的事情的确不能盲干,特别是针对那家人,动了的后果太大。”
“但是我对二弟有信心,他是个粗中有细的人,知道分寸在哪里,先看看二弟在山东怎么做吧。”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每每的力挽狂澜,深得朱棣的信任,岂是头脑简单的莽汉。
见朱高炽有了主意,周世丰也不再追着这件事。
周世丰神色严肃起来,说道:“还有南方,南方对我们中华重工的舆论不太好,虽然在应天府组建了报纸分设,可报纸的销量不大,舆论不在我们手中啊。”
朱高炽脸色也不快了。
山东是人口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