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可最后一无所得。
虽然三十岁中举,但明初举人的身份,在官场上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不像明中后期。
不过此人因为无后,也就无心官场,回老家一心修行,有祖产有功名,是城中的绅士。
绅士,即拥有基层的科举头衔,秀才以上的人物,这种头衔在明朝,只可以通过考试取得。
清朝时,可以通过出钱购买,即捐生员。
这种考上了功名,却没心思去当官的人,在明朝有很多,是广泛的现象。
因为此类人生活富庶,更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此现象层引朱元璋大怒,有人高中进士却不去做官,下旨剥夺了其功名。
但效果不大,许多人我行我素。
像陈德言,家资小富,但足够维持体面生活,功名又不算高,所以不去做官,并不担心会惹来麻烦。
就算有麻烦,也轮不到他。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因为他们所在的圈子。
北平的技术报,已经传入了山东,不少人感兴趣,会托好友从北平寄来。
有商机就有商人。
许多商人会把北平的技术报带回去各地,卖给需要的人。
这种花“巨资”买技术报的行为,是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他们认为是败家的行为。
这是两者生活水平决定的,产生的不理解。
买技术报的花销,是百姓一个月的开销,他们肯定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陈德言这种人,他觉得值。
因为买技术报的钱,对他而言不值一提。
而在北平。
因为当地发行,所以技术报的价格很便宜,不少工人家庭也会购买,这是社会财富的体现。
今日。
陈德言把以前看过的技术报,又拿出来看了一遍,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