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房带动了无数的行业,水泥厂、玻璃厂、石灰矿场、铁厂等等。”
“在中华重工的指导下,一百人中,五十人离开土地,追求最大程度的保证百姓的安宁和祥和,是伟大的经济之道。”
第十一期技术报,刊登了赵胜的文章。
技术报发展至今,不但没有越来越严肃,反而成为了大杂烩,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而且技术报已经开始对外发行了,解除了限制,成为了许多人家每期必看的报纸。
朱高炽在办公室看了这期技术报,叫来外面文书房的赵胜。
“你这马屁拍的可以啊。”
“小王爷,属下没有半丝拍马屁的心思,完全是真心实意写出来的。”
赵胜把自己这些时日整理的思路,以及对周边以及团建房工程走访的感想,一五一十的解释了遍。
“哈哈。”朱高炽满意的笑了起来,夸奖道:“你成长的很快,比我预想的要快些。”
马王宣是个不错的人。
但是人的成长环境,的确太关键了。
随着中华重工的影响力,和卫所之间打通了上升渠道,发生了质的变化。
后加入文书房的子弟,多来自于中层家族,从小熏陶接受的知识,不是底子薄弱的小门小户可比。
这也是事物必然的。
民国时期,许多的科学家,文学家等,都出生于富裕阶层,甚至是官绅阶层。
哪怕是明朝,有名的文臣武将,出身都不低。
如张居正,戚继光等,都是军户将领子弟。
比起马王宣的踏实肯干,后起之秀的李伯升,整合能力要更强,而现在的赵胜,已经对经济之道初入门庭,算得上半个理论家了。
“我现在准备筹建图书馆,这件事交给伱负责吧。”朱高炽把手里做了一半的活,交给了赵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