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的汉子,还有一些拄着拐棍的老头,基本都是拖家带口的百姓们。
细细看去,大部分人衣衫破烂,满面菜色,一副大家熟悉的逃荒景象。
所幸的是,至少目前看去,这些逃荒百姓还没有熬到油尽灯枯的阶段。相反,由于772团等部队和干部们在封丘县已经给逃荒灾民发放过2、3次窝头,这些百姓这几天吃饱了肚子,如今状态相比刚到封丘县还要好上一些。
实际上,民国31年秋收之前,大饥荒逃难百姓数量还不太多,主要以无地百姓为主。
很多有地的自耕百姓还寄希望于8、9月份可以下一场及时雨,补种并收获一些可以度荒的红薯芋头等高产量作物,帮助他们度过灾荒。
但天不遂人愿,一直到秋冬之际,整个华北降雨都少,秋收和补种已经不再可能。那时候百姓们才完全失去了希望,加上夏收的粮食也已经基本吃干净了,大量有地百姓也开始逃荒,才正式形成了巨大的逃荒潮。
而随后,由于当地政府不承认灾情,哪怕粮食绝收也要征粮征税,绝大部分拥有一些存粮的富户也无力抵挡“天灾人祸”,同样开始大面积逃荒,进而进一步加重了逃荒潮。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逃荒百姓应该是沿着陇海铁路,强行趴着火车向洛阳、西安方向逃荒,一路之上遍地饿殍,惨不忍睹。
而如今,八路军正凭借着海量的粮食,借助晋绥军的掩护,给老百姓搭建了一条新的逃荒通道。
……………………
随着第一波灾民的到来,整个接待区域都开始忙碌了起来。
最靠近南侧的身份登记处,抗日政府的干部们正满头大汗的登记着这些百姓的信息。
“姓名?”
一位年轻的干部问着有些惶恐站在桌前的一家百姓。
穿着破烂的老头作为一家之主,站在了最前面,后面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