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中还无人用在军队里,想来在军中大规模普及,应该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有这种好东西,赵佗自然不会放过,他让人将兽角掏空,制成专门的号角,让望楼上的哨兵携带,看到墙垣外有大量楚军出现,便吹响号角示警。
为此赵佗还专门进行了几次战事模拟,训练手下士卒在遇到楚军进攻时,如何布阵应对和进行反击。
「这墙不太行啊,真让楚人抬着木桩来撞,恐怕要不了几下就会开裂。」
众人沿着墙垣视察,黑臀伸手敲了敲刚筑好不久的墙垣,嘴里都囔着。
他之前服过更役,参与过当地的工程,对墙垣的修筑略知一二。
秦法规定,服役的更卒修筑的墙垣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保修期,若是在时间内损坏,那就要将相关责任人和修建者抓回来重修。所以每个服役的更卒都必须要清楚自己修的墙到底行不行,会不会留下工程隐患。
赵佗招来负责墙垣修筑的军司空。
那军司空一来,就满脸幽怨道:「禀将军,此道壁垒不如关中墙垣,一来是时间不够,短时间内无法夯实。二来则是这淮北的土质不行,远远比不上咱关中的黄土啊。」
赵佗点点头,这是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他没有为难军司空。
反倒想起一物或许能增强墙垣的防御力。
用石灰,加上河沙、黄土等东西混合夯筑,便可成为「三合土」。
身处前线,石灰难寻,但若是实在想弄,也可以用鸿沟里的蛤壳来烧制。
这种材料其实很早就使用了,被称作蜃灰。
《左传》里就很清楚的记载了宋文公死的时候,用的蜃灰下葬。在秦国不管是修建宫室,还是涂抹房屋,都经常用到这种东西。
只不过秦军的防线太长了,上百里距离啊,哪怕是把鸿沟水中的牡蛎绝了种,把它们的壳全用来烧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