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官途无疆 > 第0478章 弄巧成拙的宣传

第0478章 弄巧成拙的宣传(3 / 4)

含多种矿物质元素,泡出来的丝非常结实,在抽的时候不用考虑力度问题,只管抽,问题不大。

当然由此一来就有个问题,茧子本来就有些泛黄,经过温泉水一泡,最后在太阳底下一晒,出来的山丝颜色就更黄了。

市场上总感到白的好。

其实,这也是没有想好宣传的角度。应该突出这种颜色的优势,比如说是天然的温泉水浸泡而成,是高贵的皇家独享的明黄色。

何远光继续介绍,三河绸始于夏朝,唐朝开始兴盛。三河柞蚕丝绸在周代已为高贵衣料。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后,官府即把柞蚕种发给百姓,积极倡导发展柞蚕生产。

到了唐代,三河绸已为宫中珍品。三河县令元德秀常以三河丝绸跟三河花瓷一样进朝献贡。

唐开元二十四年春,唐玄宗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入京献演,多少地方官兴师动众,只有三河县令元德秀仅仅携带几个民间伶人身着三河丝绸,轻装简从,抚琴献演。

主簿刘华劝他:“东都献演,非同小可,山野俚曲难登大雅之堂,身着山绸,恐污圣上耳目。”

元德秀熟知玄宗喜好,执意携绸献演,果然受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赞赏。

杨贵妃更爱三河丝绸,鼓动唐玄宗对三河丝绸通令嘉奖,帝王之爱,对三河丝绸起到了宣传广告效益,极大提高了知名度,很短时间内,三河丝绸的盛名传遍九州华夏,成为唐代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货源。

明嘉靖《县志》载:“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折绢七十四匹七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

咸丰年间,山区农民植柞为本,以蚕为主,获利颇丰。光绪年间,三河县柞蚕业进一步发展,当时,民间与官府重视保护柞蚕坡,在两棵树乡立碑,把“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严禁抽半、樽节草木”等五条政令、法规刻于其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