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鹤年的试卷,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找茬,没发现明显问题……..?
最后只能说:“这一处用典生僻,不符合平实典雅、明白流畅的原则。”
其他几名同考官却有不同的观点:“这个典故算不上生僻吧?革故鼎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是周易中的反对卦。”
他们神色疑惑,仿佛在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怎么选中的《易经》同考官?
“我就是觉得,用在此处不太适合。”徐翰林讪讪一笑,“诸位若觉得合适,我也没意见。”
虽然跟魏国公府是亲戚,也不能把自己搭进去。
乡试、会试的考官批语要写在试卷上,形成“乡试录”、“会试录”,经受各方检验。
如此,可有效地提醒考官秉公批卷,遏制徇私舞弊。
比如嘉靖十六年,应天府乡试有同考官的批语不当,被锦衣卫逮捕审问。
类似的一幕也发生在《尚书》一房……徐时行的卷子被找茬。
可是,压不住,真的压不住啊~~
被收买的人内心呐喊:“徐二公子,不是我收钱不办事。实在是敌军太强,不是我军太弱。”
在会试这种地方,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魏国公府的极限。
他家想过找小阁老出手,可小阁老眼下跟徐阶斗法,顾不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徐邦宁。
唉,二公子你还是准备跳长江吧~~
咱们太明目张胆的打压人,就得试一试锦衣卫的刀锋利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