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公,陛下怜惜您的才华,上次说您给建文献策离间皇家骨肉,是他一时糊涂,您只是尽了人臣的本分,并非是什么罪过。”
卓老头点了点头,眼睛瞥向了牢房墙上,显然无动于衷。
“陛下也知道您忠于大明,您给建文效忠,说明了您的忠贞,这些陛下都是看在眼里的,陛下也很欣慰。”
毫不夸张的说,在方孝孺拒绝给朱棣写继位诏书后,朱棣就意识到这些读书种子单靠杀戮是杀不绝的,因此非常非常的重视收拢读书人的心,以便为其统治服务。
卓敬这位洪武榜眼,天下有名的大才子,便是朱棣最上心的人物。
有学问、有能力、有资历,如果朱棣能降服此人,那么从政治角度将会起到极好的标杆效应。
因此,朱棣之前也数次派道衍这位卓敬的老朋友来劝降。
嗯.朱棣不知道两人的“渊源”。
闻言,卓老头复又点了点头,却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起来,颌下白须都跟着抖了起来。
“历史上的故事,您必然耳熟能详。”
道衍似乎看不到卓敬的不耐,道衍喘了口气,诚恳地缓缓劝道。
“春秋时管仲效忠于公子纠,甚至箭射齐桓公,齐桓公都没有任何记恨,反而拜管仲为相称为‘仲父’;隋唐时魏征是李建成的谋臣,屡次为其出谋划策,被李世民俘虏时更是说‘若是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这与您说的‘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您的建议’,是何等相似啊?”
“管仲和魏征都效忠于旧主,但他们效忠的旧主却并非是能成就伟业的雄才大略之人,您如果能改变心意效忠陛下,想必以您的才能,一定可以更进一步,成为辅佐陛下开创盛世的功臣,到时候在史书上留下如管仲、魏征一般的佳话,岂不美哉?”
道衍的劝告有理有据,情真意切,若是其他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