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华文化讲究含蓄之美,伦敦的贵族们也开始有样学样,一改往日的放荡,居然讲究起了“含蓄”。
伦敦最为火爆的餐厅就是中式餐厅,尤其是那家名为“紫禁城”的超豪华中式宫廷餐厅,出品的都是中华最古老、奢华的宫廷菜,只有过去的中国皇族才能享用。
打起这样的旗号,这间餐厅成为了整个伦敦乃至于欧洲的中华餐厅的代表餐厅。
而且这间餐厅超有逼格,就餐者必须要穿中华式礼服,且客人必须要使用中式餐具,并不提供欧洲餐具,就这样,还每天只限量一百桌,每桌限量五人,等于一天只招待五百名客人。
其就餐名额火爆到了极点,由于采用预约制,据说在1795年年末,这家餐厅的预约名额就已经排到了1797年的年末,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更有趣的是,预约者不单单只有带英的权贵们,来自欧洲大陆们的权贵们,甚至某些教会势力的预约也很多。
这年头,就算是后来被称之为美食荒漠的带英,其上层也是有着较为丰富的饮食传统和菜单的,宫廷美食也是主打一个奢侈华贵。
仰望星空之流的“美食”要是这个时候被推荐给带英王室,恐怕死不瞑目的除了那些鱼头,还有厨师本人。
尽管如此,初次正式出海的中华美食也还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征服了权贵们的味蕾。
这里头除了一些中华美食本身的烹饪优势,恐怕也有不少中华文明的加分项存在,否则,这些高层权贵可不会那么轻易的就在异域美食面前投降。
当然了,按照赵学宁的策略,除了代表高级奢侈消费的“紫禁城”等面向贵族高官的奢华餐厅,同样也有面向广大平民的平价小餐厅。
这些平价小餐厅没有那么奢华的装修和奢侈的食材,只是将普通的菜式、普通的美味带到了伦敦的街头巷尾,主打一个价格亲民,吃饱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