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足于雍州侨民,在江南,人口哪有战马精贵,襄阳郡的雍州侨民,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两万户,怎能弥补得了桓熙的损失。
“父亲,孩儿还想在荆州招揽部分流民。”
桓温闻言皱眉道:
“连带雍州侨民,你想带走多少人口?”
桓熙大着胆子伸出五根手指:
“五万户。”
桓温并没有立即拒绝,桓熙见状,赶忙趁热打铁:
“父亲,孩儿带走五万户,并不等同于父亲就损失了这些人口,他们在北方,还是得为我们桓氏缴纳赋税,听从征调。
“我们父子本为一体,荣辱与共,若是关中人丁兴旺,得以复兴,父亲也将因此受益。”
尽管桓熙说得诱人,但实际上,桓温对于雍、梁、秦三州是插不上手的,这一次,若非桓熙有求于自己,只怕也不会轻易让出军马。
二人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行了切割。
纵使是父子,也得明算账,桓温沉吟道:
“三万户,为父许你从荆州带走三万户。”
桓熙大喜,之前开口五万户,不过是漫天要价,桓温怎么可能准许他带走这么多的人口。
毕竟桓温截留赋税,人口少了,军府的收入也会相应锐减。
如今得了三万户,足以使他欣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关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桓熙唯恐桓温反悔,赶忙拜谢道:
“孩儿多谢父亲!”
桓温挪揄他:
“现在可高兴了,方才不过是要了你一些军马,就向我苦着一张脸。”
桓熙嘿笑道:
“孩儿家底薄,哪比得上父亲兵强马壮,自当锱铢必较。”
由于桓温还有公务处置,桓熙并未久作叨扰,他离开军府之前,又去了郗超所在的厢房,书吏们识趣的告退。
郗超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道:
“我还以为世子有了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