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也;
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四也。
时人称赞姚襄:神明器宇,孙策之俦,而雄武过之。
姚襄有孙策再世的美誉,而其弟姚苌也自认为领十万之众,不如其兄,又何尝不是在向东吴大帝致敬。
姚苌此时也在潼关城外,时年二十一岁的他,虽然从面容上看稍显稚嫩,但自少年时起,就已经展露智慧,为诸位兄长所惊奇。
“五兄,潼关险峻,又得新援,已非人力所能夺取,五兄还需另作打算。”
姚苌私底下进言道,这种话当然不能被外人听去,免得影响军心。
姚襄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自古以来,由关东入关的三条主要路线,都已经被桓熙所占据。
如今桓温正在领兵进攻南阳郡,企图打通与关中的联系,武关那条路自然是走不通的。
桓熙又派遣沈劲在汾南高垣修筑高王城。
且不说汾南高垣之险不下潼关,即使能够绕过,经由蒲坂入关。
一旦沈劲杀下高垣,断其退路,或是袭扰粮队,姚襄孤军深入,必将身陷死地。
既然武关与蒲坂都不能走,可不就只能强攻潼关。
他叹息道:
“阿弟所言,甚合我心,可就怕无功而返,会遭父亲责罚。”
姚弋仲对姚襄,可谓是高标准,严要求,但凡有不能让他满意的地方,动辄施以军棍。
当然,这也是爱之深,责之切。
可以料想,一旦姚弋仲过世,继领其部众之人,非姚襄莫属。
只是这孙策再世的名头,多少沾点晦气。
姚襄准备再作尝试,兴许这些所谓的援兵,不过是召集来的民夫,用以虚张声势。
然而在亲眼目睹又一波进攻被守军英勇击退,姚襄终于不再抱有侥幸心理,而军中将士也不愿再继续强攻潼关。
此前是以为潼关仅有数千守军,能有可乘之机,如今一窝